科目:臨終關懷與實務

ㄧ、是非題:60% 每題 2 分

1.「老年期」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最後階段(×,P5)
2. 6-9 歲兒童開始了解他人會死,並漸漸發展出類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P6)
3. 死亡概念發展受遺傳(成熟)及環境(學習)的影響很大 (○,P6)
4. 我國多數民眾的死亡觀是揉合「道教、基督」的思想(×,P7)
5. 依據衛生署十大死因統計,24 歲以上者主要死因是「事故傷害」(○,P8)
6. 協助瀕死老人面對死亡,應採取促進開放表達的態度,使老人能談他自己對「死亡」
的態度及相關問題(O,P9)
7. 第一所安寧院「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是於 1967 年由庫伯勒羅斯女士創立(×,P36)
8. 台灣首創「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是馬偕醫院(×,P37)
9. 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其內涵的詮釋與文化傳統及宗教有關(○,P39)
10. 國人生死解脫之道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以「心性論及內在涵養功夫」為主的思
想(○,P48)
11. 癌末病人死亡,對醫療照護人員而言是失敗的象徵(×,P61)
12. 緩和醫療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對生命的不放棄」(×,P62)
13. 當癌末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症狀時,引導病人調節呼吸是緩解症狀的重要步驟,
正確「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率是 1:2 。(×,P108)
14. 為提供民眾周全性的癌症末期醫療照顧,照顧模式必須趨向單一化(×,P70)
15. 依據趙氏(民 84)調查,選擇居家照顧的癌末病人佔了將近八成(O,P74)
16. 預測病人「存活期少於 6 個月」,一般原則是 KPS(卡式行為狀態)得分高於 50 分
或 ECOG(活動能力分級)級別 2 以下(×,P89)
17. 癌末病人的定義是「癌症發展到第四期,有多處擴散或遠端器官系統的轉移,存活
期在 6 個月以內」稱之(○,P92)
18. 安樂死是另一種形式的安寧緩和照護 (×,P95)
19. 對於呼吸困難的末期病人,近年醫療照顧趨向是結合「靈性照顧」理念,發展「心
性力量」來替代機器。 (○,P109)
20. 產生「死亡恐懼」的病人,沒辦法提升其「自我生命的價值與內在力量」(O,P123)
21. 面對瀕死的壓力,依據帕蒂森(Pattison,1978)的分法,在慢性掙扎期,病人逃避、
不敢面對引起恐慌的心理因素(×,P144)
22. 臨終病患的家屬隱藏自己的哀傷情緒,是保護病患,且可以讓彼此擁有親密感和真
實的溝通。(×,P154)
23. 「臨終照顧」的重大醫療社會課題之一「矮化病人」是指病人被要求接受「痛苦、
不舒服和繁瑣的醫療程序」,導致病人強烈、永無止盡的痛。(×,P157)
24. 安寧療護是一個特別的團隊,團隊要盡其所能的將病人和家屬視為同儕。 ○,P162)

25 .薩德博士提出多層次溝通,運用「是的組合(yes set)」協助病人承認臨終、緩減面
對疾病的能量(×,P165)
26.「四念住」法門可以用來淨化臨終者的心念,稱為覺性照顧。(○,P193)
27. 綜合學者們對「哀悼的任務」的觀點,可以看出哀悼任務的核心是「與死者關係的
持續與情感的堅固」(×,P261)
28. 死亡現象包括:沒有呼吸、心跳和脈搏,沒有腸道及膀胱控制力,對聲音或搖動沒
有反應,眼睛及口微開,下巴放鬆。(○,p211)
29.「現存人際關係缺乏或不良者」、「有高度憤怒程度者」是屬於需要悲傷輔導的高危
險群家屬。(○,P240)
30. 悲傷理論「雙軌擺盪模式」認為當喪親者沉溺於「情感」為主的「失落導向」時,
應藉由「新活動、新角色、身份、人際關係」,以改善現況。(×,P252)
一、起始期(面對威脅):剛知道病情時,病人會混合出現各種情緒反應,依其本身個性而定。可包括以下任一種或全部:恐懼、焦慮、震驚、不相信、憤怒、否認、罪惡感、幽默、希望/絕望、討價還價等。
二、慢性期(生病):當疾病逐漸惡化時,起始期的情緒反應中可化解的部分病人已自行解決。所有情緒的強度減小,不再有激烈的情緒反應。沮喪在此期是相當常見的。
三、終末期(接受):定義為病人對死亡的接受。病人不一定要進入接受期,而仍可沒有困擾、溝通正常、及正常做決定。

哀悼有四項基本的任務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任務二:經驗悲傷的痛苦
任務三:從新適應一個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
任務四: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生命中


科目:臨終關懷與實務

ㄧ、是非題:60% 每題 2 分

1.「老年期」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最後階段(×,P5)
2. 6-9 歲兒童開始了解他人會死,並漸漸發展出類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P6)
3. 死亡概念發展受遺傳(成熟)及環境(學習)的影響很大 (○,P6)
4. 我國多數民眾的死亡觀是揉合「道教、基督」的思想(×,P7)
5. 依據衛生署十大死因統計,24 歲以上者主要死因是「事故傷害」(○,P8)
6. 協助瀕死老人面對死亡,應採取促進開放表達的態度,使老人能談他自己對「死亡」
的態度及相關問題(O,P9)
7. 第一所安寧院「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是於 1967 年由庫伯勒羅斯女士創立(×,P36)
8. 台灣首創「安寧居家療護」的機構是馬偕醫院(×,P37)
9. 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其內涵的詮釋與文化傳統及宗教有關(○,P39)
10. 國人生死解脫之道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以「心性論及內在涵養功夫」為主的思
想(○,P48)
11. 癌末病人死亡,對醫療照護人員而言是失敗的象徵(×,P61)
12. 緩和醫療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對生命的不放棄」(×,P62)
13. 當癌末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症狀時,引導病人調節呼吸是緩解症狀的重要步驟,
正確「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率是 1:2 。(×,P108)
14. 為提供民眾周全性的癌症末期醫療照顧,照顧模式必須趨向單一化(×,P70)
15. 依據趙氏(民 84)調查,選擇居家照顧的癌末病人佔了將近八成(O,P74)
16. 預測病人「存活期少於 6 個月」,一般原則是 KPS(卡式行為狀態)得分高於 50 分
或 ECOG(活動能力分級)級別 2 以下(×,P89)
17. 癌末病人的定義是「癌症發展到第四期,有多處擴散或遠端器官系統的轉移,存活
期在 6 個月以內」稱之(○,P92)
18. 安樂死是另一種形式的安寧緩和照護 (×,P95)
19. 對於呼吸困難的末期病人,近年醫療照顧趨向是結合「靈性照顧」理念,發展「心
性力量」來替代機器。 (○,P109)
20. 產生「死亡恐懼」的病人,沒辦法提升其「自我生命的價值與內在力量」(O,P123)
21. 面對瀕死的壓力,依據帕蒂森(Pattison,1978)的分法,在慢性掙扎期,病人逃避、
不敢面對引起恐慌的心理因素(×,P144)
22. 臨終病患的家屬隱藏自己的哀傷情緒,是保護病患,且可以讓彼此擁有親密感和真
實的溝通。(×,P154)
23. 「臨終照顧」的重大醫療社會課題之一「矮化病人」是指病人被要求接受「痛苦、
不舒服和繁瑣的醫療程序」,導致病人強烈、永無止盡的痛。(×,P157)
24. 安寧療護是一個特別的團隊,團隊要盡其所能的將病人和家屬視為同儕。 ○,P162)

 

25 .薩德博士提出多層次溝通,運用「是的組合(yes set)」協助病人承認臨終、緩減面
對疾病的能量(×,P165)
26.「四念住」法門可以用來淨化臨終者的心念,稱為覺性照顧。(○,P193)
27. 綜合學者們對「哀悼的任務」的觀點,可以看出哀悼任務的核心是「與死者關係的
持續與情感的堅固」(×,P261)
28. 死亡現象包括:沒有呼吸、心跳和脈搏,沒有腸道及膀胱控制力,對聲音或搖動沒
有反應,眼睛及口微開,下巴放鬆。(○,p211)
29.「現存人際關係缺乏或不良者」、「有高度憤怒程度者」是屬於需要悲傷輔導的高危
險群家屬。(○,P240)
30. 悲傷理論「雙軌擺盪模式」認為當喪親者沉溺於「情感」為主的「失落導向」時,
應藉由「新活動、新角色、身份、人際關係」,以改善現況。(×,P252)
一、起始期(面對威脅):剛知道病情時,病人會混合出現各種情緒反應,依其本身個性而定。可包括以下任一種或全部:恐懼、焦慮、震驚、不相信、憤怒、否認、罪惡感、幽默、希望/絕望、討價還價等。
二、慢性期(生病):當疾病逐漸惡化時,起始期的情緒反應中可化解的部分病人已自行解決。所有情緒的強度減小,不再有激烈的情緒反應。沮喪在此期是相當常見的。
三、終末期(接受):定義為病人對死亡的接受。病人不一定要進入接受期,而仍可沒有困擾、溝通正常、及正常做決定。

哀悼有四項基本的任務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任務二:經驗悲傷的痛苦
任務三:從新適應一個逝者已經不在的新環境
任務四: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生命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916969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