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禮記》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一部儒家經典,它在經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但我們今天來研讀《禮記》,務必要擺脫經學傳統的束縛,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去解析其成書過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時代背景,並確定它基本上屬於先秦史料,從而探討這部著作的史學價值。
《禮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聖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彙編,非一人一時所著。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後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經過學者們長期研究,較普遍地認為這些篇章大多數寫就於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繫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
《禮記》在儒家學術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位置。眾所周知,孔子之後,學派林立,“儒分為八”。但在長期流傳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論著多所散失。《漢志‧諸子略‧儒家》所列書目,大多失傳,但有些篇章幸存於《禮記》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書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認為今收入《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和《緇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簡有《緇衣》篇,與《禮記》內容基本相符。此簡下葬大致在戰國中期偏晚,可見《禮記‧緇衣》的寫成年代還要早於此時。
歷代學者研究《禮記》著眼於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屬流派,雖意見紛 ,但如把《禮記》中有關篇章聯繫起來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間乃至秦漢之際儒家各派思想體繫傳承關繫的輪廓。
《禮記》為研究先秦儒學史提供了充分的資料,尤其是蘊含的禮學思想最為豐富。儒家的禮學思想博大精深,從孔子首創禮學思想,經孟荀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體繫大備。其間《禮記》對禮學的闡述最為精彩完備。如書中探討禮之源,從人情、人欲、人類自身發展以及從天地神等抽像信念中,提出種種猜測,反映當時學者對知識的孜孜以求。
《禮記》還結集了如《中庸》、《大學》、《禮運》等蘊含深邃的思想內容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名作,影響極其深遠。
從史學角度研讀《禮記》,更需要注意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冠、昏、鄉、射、朝、聘、喪、祭諸禮在許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儀禮》中缺失的逸禮,如奔喪、投壺等禮也有專篇闡釋。在諸禮中,《禮記》尤為重視喪、祭,因為喪、祭二禮,集中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各項制度和觀念形態。如記錄喪制、喪事、喪服的有《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論述祭祀的有《祭法》、《祭義》、《祭統》等。這些篇章既注意闡釋禮之數(即禮之儀),對《儀禮》部分內容加以補充說明;更為注意詮釋“禮之義”,對諸禮的精神實質和用禮之目的加以闡述,為我們了解儒家的禮學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據。
另外,上自治國方略,下至家庭準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如《王制》記載古代封國、爵祿、職官、巡守、刑罰、養老、學校等制度,幾乎涉及古代統治者治國的方方面面,該篇雖寫成較晚,但內中多後人對古制的追記,仍不失它的史料價值。而《內則》則是我國最早的一篇家訓,反映了古代貴族家庭成員彼此相處的尊卑關繫,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禮記》中的許多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其中《喪服小記》和《大傳》有兩段精闢論述,許多學者據此解釋不一,但文中對如何區別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關繫,對在宗廟祭祀等活動中如何運用宗法制原則以及實行宗法制對維繫周代社會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論述,因此視上述兩篇文章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礎並不為過。其它與宗法制相連的昭穆制、喪服制等也在《禮記》的相關篇章都有論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讀《禮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916969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