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葬儀習俗與程序★☆ ★
◎喪禮觀念◎
人自誕生以後,便會隨著個人的經歷而體驗生、老、病、死的幾個階段,而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過死神的召喚,在漢民族傳統的習俗中,自出生、成年、到結婚都有不同的生命禮儀,來協助人通過這種生命過渡儀式,當然面對生命的最後死亡,也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喪禮」,來協助死者及其家屬,接受亡者已離開人世的事實。
◎喪禮祭祀的幾個要項◎
遮神↓奉腳尾飯↓引魂↓接板↓辭生↓打桶↓孝飯↓作七↓作旬↓作功德↓家奠↓公奠↓出殯(路祭)↓安葬或火化↓祀后土、點主↓返主安靈↓巡山↓作百日↓作對年↓除靈↓合爐。
◎喪禮祭祀的解釋◎
●壹、遮神●
嚥氣前,家人便要取下正廳的天公爐或三界公爐,將廳堂上所供奉之神明及祖先牌位前,以紅紙(布)或米篩圍繞遮住,俗稱「遮神」。
●貳、奉腳尾飯●
當死者生命在彌留狀態時,家屬便要開始著手準備有關喪禮的一切。
一、首先將病患的床位移到正廳臨時搭設的床舖上,床舖位置依『男左女右』擺設,稱為「徒舖」或「搬舖」。
二、死者臨終時,家屬在死者身上蓋「水被」(白布中央縫上紅綢的被單)。
三、以銀紙或石頭為枕。
四、在死者腳邊供上「腳尾飯(米飯一碗、飯上置熟鴨蛋一顆、飯上直插一雙筷子)」,使死者不至於挨餓。
五、於亡者腳尾放置一盞白蠟燭,謂之「長明燈」,照明陰間的路。另外用一個大碗裝沙,當作香爐置於靈前。燒「腳尾錢(銀紙或往生錢或腳尾轎:給死者充作在陰間的交通工具,也是藉以對天奉告死亡事件)」,並請道士誦經。
【供品】辭生時,備十二種菜碗供於死者靈桌;若有請道士誦「開鬼路」或誦經,靈桌上還要供著三樣水果。
【禁忌】由於腳尾飯上插有筷子,所以平日禁止小孩將筷子插在飯上,以避不祥之兆。又「守舖」時,忌諱貓跳到屍體身上,以免屍體會被嚇得跳起來抱住旁人,傳說貓屬虎性,若不幸遇此意外時,可使其抱住扁擔或其他物品,屍體便可回復原狀而不會禍害於人。
●參、引魂●
一、以厚紙或白布,寫上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作為「魂帛」,暫時替代神主牌位,由道士將亡者魂魄,引導至「魂帛」,魂帛代表靈位,設一個靈桌供於正廳一角,並燃燭燒著,稱為「豎魂帛」。出殯時隨出殯上山,返主時接回,並設香案供奉。
二、大門上也要斜貼白紙條,以及「嚴制」(父死時用)、「慈制」(母死時用)或「喪中」等字樣,告知左鄰右舍家中友喪事。
●肆、接板(接棺)●
當屍體要準備入殮前,得先準備好棺木,稱為「買壽板」,擇吉日吉時將棺木接回家中來,一般是以吹角樂音做為引導,由四名以上的抬棺者(或土公仔)用小卡車運到喪家,俗稱「放板」。途中若有經過橋或十字路時,需沿途置留銀紙和紅布一條,稱為「放紙」。棺木運到喪家時,喪家由孤(哀)子(媳、女)於門外跪接,並準備小銀,在門外接棺時燒化,稱為「接板」或「接棺」。棺木進屋時,得頭先進,以便入殮時頭內腳外。要放板前,得先在左鄰右舍的門口貼上紅紙條或繫上小紅布條,作為避邪用。
【祭品】這些物品現多由葬儀社服務人員代辦準備。米一包、細竹圈(象徵團結)、掃帚(驅邪)、金鼎(燒金用)。
【金銀紙】壽金拜土地公,小銀拜死者,均由子媳在接板時的門外板邊燒化。接棺後,家人就可行「圍庫錢」的儀式,將隨身庫錢燒化,為死者生前向庫官庫史所借來的庫錢,此時悉數歸還。
●伍、辭生●
死者在裝入棺木的入殮前,家屬為其所準備的最後一次告別餐宴,即為「辭生」,這種告別餐宴必須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家屬也請來一位好命的人,把這十二道一一端起來,每端一碗便說一句吉祥話,且作挾菜餵給死者吃的樣子,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種辭生的習俗。
【供品】十二道菜,六葷六素。
【金銀紙】銀紙。
【禁忌】傳說屍體入殮時,禁忌遭逢雷鳴,遇雷鳴的話,死者腹肚會腫脹,需以銅鑼蓋其身上,才可鎮壓住。
●陸、打桶●
傳統封存遺體的方式,由葬儀社服務人員於入殮後,以專業用樹脂將棺縫密封,使其不透氣,而停柩於屋內。現在多用冷凍方式將遺體冰存,待出殯前夕再舉行入殮、封棺儀式。
●柒、孝飯●
當死者已被裝入舖著庫錢、銀紙及生前用品的棺木,封棺大殮後,翌日清晨家屬就要為死者準備「孝飯」,又稱「奉飯」,亦即伺待死者的餐飲與生活作息彷如生前一般,於黎明後供盥洗用具、早餐、香、銀紙;黃昏時再上香供其晚餐。如此直滿七或百日結束為止,才改為初一、十五晨昏各拜一次;直到對年才不再供膳祭拜;到了合爐後,則依年節祭祀的方式。
【供品】早晚飯如米飯、雞肉、米粉等。
【金銀紙】銀紙(約一炷香後才燒化銀紙)。
●捌、作七●
死者逝世後,傳統為亡者往生極樂所進行的法事。通常為前一日晚上十一時開始,進行至當日凌晨一時(子時)。每七天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負責祭拜者的身份也不同,俗稱「作七」,共有七個日期,分別是「頭七」,由孤哀子負責準備祭品;「二七」由媳婦負責;「三七」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四七」由姪女負責;「五七」由出嫁的孫女們負責;「六七」由出嫁的姪孫女或曾孫女負責;「七七」或稱「滿七」由孤哀子負責。
但客家人與上述閩南人的習俗略有不同,而以「四七」為女兒七。又因現代為工商業社會,有將七七四十九天改成二十四天的,即頭七、七七各七天外,其他各以每隔兩天為一七的計算方式。
【時間】每逢作七的凌晨子時開始作七,到中午才拜菜。一般作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時供品會較為隆重。
【供品】作七拜菜時先準備一份三牲拜土地公,如豬肉、公雞、魚、酒。拜死者時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飯、米粉、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議員)、肉片、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紅圓、發粿(象徵子孫團圓興旺)、麵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金銀紙】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銀紙。
●玖、作旬●
原本死者於作七結束後,家屬會繼續「作旬」的祭拜,每十天為一旬,共有四旬,來拜祭四位十殿閻王的判官。當五旬時是第九十九日不作,而改於次日舉行「作百日」,一般各地有將「作七」和「作旬」混為一談者,而只「作七」不「作旬」。
【供品】如作七般的供五味碗。
【金銀紙】銀紙。
【禁忌】居喪間未出殯之前,不可以過日,遇祖先忌日也不作。出殯後有祖先忌日則如往日祭拜,但過節(如清明、端午、中元、冬至、除夕)祭祖時,必須提前一日中午祭拜新亡者,翌日再祭祖。
●拾、作功德●
一般喪家在死者出殯的前一晚或數晚,延請專門的道士為死者舉行超度和供養的法事,以死者的名義施行功德,用意是為死者贖去生前罪業,即稱為「作功德」。因為是非常專業的法事儀式,所以道壇多會為家屬準備相關的儀式用品。當進行到「還庫」時,家屬才進行燒庫錢的活動。
【時間】為出殯前一晚開始,延續到天明,看是施行一朝、二朝或三朝的功德法事。
【供品】豐盛的牲禮、香花、素果等。
【金銀紙】庫錢、銀紙、往生錢。
●拾壹、家奠●
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家屬和親戚,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家裡上香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家奠」,但一般多以「家祭」稱之。在抬棺出院子轉柩後,親戚尚未上前祭拜前,得先由家屬供上五醴生祭,稱為「起柴頭」或「起車頭」,「五醴」是由出嫁的女兒或外孫,分別從婆家送來的「牲禮」,擺在靈桌上後,家屬與外家親戚依序三跪九叩,此時喪主要跪地回禮。
【供品】五牲醴、水果、禮品等。
【金銀紙】銀紙。
【禁忌】喪事時,忌諱淚水滴到屍體上,相傳這位流淚的人將會發瘋。
●拾貳、公奠●
原本死者未出殯前,曰「奠」不曰「祭」,所以在出殯的當天,佈置好供眾多親友告別致禮的大靈堂,四周安置好各方親朋好友致贈的鮮花、輓聯、果品,這也是由死者或家屬的友人、機關團體集體上香、鞠躬或捻香,最後一次為死者的肉體在家裡致禮的道別式,稱為「公奠」,但一般多以「公祭」稱之。
●拾參、出殯(路祭)●
當家奠、公奠完畢,也請專業的道士前來誦經,封棺後,送葬隊伍抬棺「發引:出殯儀式後起靈出發往火葬場或墓地」。要正式出發前往安葬的墳地或納骨塔,稱為「出殯」或「出山」。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撒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送葬隊伍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跪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供品】路祭時供有牲禮、水果、酒、鮮花、蠟燭。
【金銀紙】銀紙。
●拾肆、安葬(土葬)●
當送葬隊伍發引將靈柩送達墳地時,置於壙旁,家屬依男左女右的傳統習俗跪地哭別,男性家屬跪在靈左,女性家屬跪在靈右,同時要把亡者的「魂帛」牌位等放在供桌前,等道士唸完經後,開始「放栓」,亦即在棺木某個部位打洞,插入木槓通氣用,以便屍體早日腐化。最後再依地理師擇定的下葬時辰準備放下靈柩、魂帛或銘旌,再掩土封壙,喪主必須以鐵鍬鏟下第一鏟土埋於棺木上,即稱為「安葬」。
【供品】花、酒、牲禮、水果。
【金銀紙】銀紙。
【禁忌】棺木要入壙時,凡生肖相沖相剋者,均需迴避以免沖犯。
●拾肆、安葬(火化)●
當出殯後,打算以骨灰土葬者,則將靈柩移至火化場,家屬獻牲禮等祭拜後,由子孫點火予燒化,稱為「火化」,火化後家屬以約定的時間領取骨灰,再依決定的吉日將靈灰安置於納骨塔,或是如前述土葬的安葬方式處理。
【供品】花、酒、牲禮、水果。
【金銀紙】銀紙。
●拾伍、祀后土、點土●
當掩垵葬孝墳後,也需在墳地立后土碑,寫上「后土」二字,並準備供品祭祀后土神,且正式稟告后土神土地公請其守護庇佑新亡者的墳地與亡靈,稱為「祀后土」。古代原本多請舉人、秀才或有身分的人為家屬執行此項祀后土的儀式,現代多請道士或地理師代為執行,以硃砂筆寫完後,將筆朝太陽的方向擲去,一邊擲一邊念吉祥的字句,而墨筆則留在原地。當「祀后土」後,接著便是執行「點主」的儀式,即子孫為了求吉祥發達聰穎高陞,昔日請有身分地位的賢達者充任「點主官」,現在多由道士或地理師擔任,用硃砂筆在捧主者所背負的神主的上下左右點上硃筆,攘著再以墨筆於硃點上點上墨點,並誦念吉祥字句祈福,此即「點主」。點主畢,再由地理師或道士撒五穀(五種穀子)於墓園,剩一些分給子孫,並帶一塊墳土回去,有象徵子孫繁衍、五穀豐登之意。
【供品】「祀后土」時備蠟燭、鮮花、酒、三牲、水果。
【金銀紙】壽金、刈金、福金。
●拾陸、返主安靈●
當送殯完成,死者的神主牌位從墳地迎回家鄉供奉稱為「返主」俗稱「回龍」。魂橋內載著捧主者,並需拿回裝有墳土和五穀的斗,稱為「返主」。繼而神主等安置在一張臨時供奉的「靈桌」上,擺上相關供品。請道士誦經,上香點燭舉行「安靈」,稱為「安靈」或「豎靈」,家屬也要燒香祭拜與哭嚎,表示追念之意。
【供品】備蠟燭、鮮花、酒、五味碗、水果。
【金銀紙】銀紙。
【禁忌】靈桌上多燃著油燈,燃油俗稱【莿油】,忌碰觸,俗傳碰觸的話身體會有疼痛感。
●拾柒、巡山●
當喪禮結束後的第二、三天或第七天,死者的家屬穿著喪服到墳地察看有無異狀,並且準備供品祭拜后土和亡者的墳塚,稱為「巡山」或「巡灰」。
【供品】拜后土以牲禮、水果、酒;拜祖先以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拜后土以壽金、刈金、福金;拜祖先以銀紙。
●拾捌、作百日●
當人逝世滿一百天時,習慣要再祭祀一番,或延請道士唸經。舉行盛大的法會,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稱為「作百日」。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拾玖、作對年●
當死者逝世滿一周年時,死者已出嫁的女兒皆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也有延請道士誦經作法事的,稱為「作對年」。此日結束後,才算脫去孝服。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貳拾、除靈●
一般喪家於「尾旬」、「作百日」或「作對年」時,將臨時「安靈」或「豎靈」時所做的「魂帛」和香爐完全撤除,並選一個吉祥的方向將這些東西丟棄,延請道士唸經、上香、燒銀紙,當日死者已出嫁的女兒也要回來祭拜,稱為「除靈」或「推靈」。除靈的翌日,喪家婦女換素服,到寺廟行香後,表示去除喪家的不祥後,才可回家省親,稱為「行圓」。
【供品】牲禮、五味碗、水果、酒。
【金銀紙】銀紙。
●貳拾壹、合爐●
當死者的喪期屆滿時,將供奉死者的新牌位火化,或將其香爐灰一部分放進供奉祖先牌位的香爐內,並將死者的姓名列入祖先牌位內,稱為「合爐」。一般泉州人在合爐時,會視「作對年」是前半年或後半年,多會避開過年期間而選在六月或十月。若「作對年」是在十月或十一月時,才會選在十二月合爐。至於漳州人多在「作三年」和「除靈」時同時進行合爐的儀式。合爐後,一切便恢復正常作息。
【時間】上午。
【設置地點】祖先牌位前。
【供品】牲禮、水果。
【金銀紙】刈金、銀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0916969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