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訃聞中經常會看到「孝子」這個詞,就字面解釋似乎是孝順的兒子,但其實並非如此。
《禮記》對於「孝」的定義是:「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換成白話文就是說當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悲痛莫名,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稱作「哀子」;但是經過一段時日,接受了喪親的事實,哀痛減輕了,不再哭泣,此時再去祭奠父親或母親,就稱之為「孝子」,由此可知,「孝子」一詞是在祭奠的時候才使用,然而現代人卻將居喪的男子稱為孝子,這並不正確。
然而或許大家會產生疑問,假如不孝順,為何要為父母守喪?這是因為在古代假如父母亡故,而子女不服喪,這是屬於犯罪行為。
那到底何謂孝順?孔子說:「無違」,但無違卻包含了「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當父母親健在,要孝順父母,父母親去世,必須依照禮節按時祭奠。
在訃聞當中有「孝子」這個名詞,經常有人會提問︰「到底是孝子或不孝子?何解?」今天就來做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來看《禮記》對於「孝」的定義︰〔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我用白話文解釋,就是當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非常哀痛,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稱為「哀子」;等過了一段時間,哀痛減輕,此時再祭奠父親或母親,稱為「孝子」。由此可知,「孝子」本來是在祭奠的時候才使用,演變至今就將居喪的男子一概稱為孝子。所以「孝子」這個詞本義是跟「孝順」完全無關的。當然我們可能會心中存疑,假如對父母不孝,那幹嘛還要守喪呢?其實在古代如果父母親去世不服喪者,便屬於犯罪,會被法律懲罰的。
暫且不論訃聞上面所載「孝子、不孝子、不肖子、孤子、哀子……」,怎麼寫都是表面功夫,孔子的解說或許才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能夠做到孔子說的,才可稱略盡人子之責。
提到「孝子」,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孝順的孩子,這用在現代當然合理,但最原始的意思卻不是如此。
《禮記》所定義的孝子是:「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由這段文字可以瞭解,當父母親剛過世時,極為哀痛,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階段稱為「哀子」;當哀痛減輕,停止哭泣,開始祭奠,這就稱為「孝子」,所以孝子這個稱呼是在祭奠時才使用。但現在幾乎是將居喪的男子稱為孝子。有人或許會疑問,如果不孝順幹嘛局喪守靈呢?其實在古代如果不替父母親服喪,是屬於犯罪行為的。
其實孔子對於「孝」的定義比較符合現代人的做法,他說孝就是「無違」、「能養」,多麼人性化的解釋,只要不違背父母,能奉養父母就叫做孝順。
孔子曾經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指的是父母在世必須孝順;父母去世,則必須按照禮儀祭奠,這也為人子女基本孝道,但現代能做到這個的人並不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