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徐福全博士所著一書 台湾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 中提及-
第342頁中 公祭,.....約略為:『某某先生千古告別式開始,主祭者就位,與祭者就位,....,請地方名流某芋先生講述死者生平事跡事功.』.黃友盛曰:「家祭後即發引還山,亦有另舉行告別式者.告別式場所另設,......十禮,奏哀樂.」
在楊烱山先生所著一書 喪葬禮儀 中有提及-
第434頁中 四、從前客俗之奠禮缺點
(五) 告別式是日本人之喪禮,也不合於時代潮流,應予更正.
目前在台灣的喪禮外牌的名稱:有的稱告別式、告別式場,有的叫奠禮或奠禮會場,在基督教中有稱告別追思或告別追思禮拜等等,這些都是一種稱述而已.其實都是可以用的,只不過告別式一詞是沿用日據時代所用的名詞.(現在日本人也有用,只不過大都寫成某某家式場)
那你會問家祭又如何呢?
家祭是不屬於告別式中的.在以前的家祭是要各別擇地露天來拜的,有別於公祭的.現在的家祭都冠上奠禮二字如家祭奠禮,有的也稱為家奠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
但因現在的喪事會場中都用在殯儀館或自家的搭架來作,都把家祭及公祭在一同地混合分前後來作,容易讓人認為告別式就是含家祭及公祭的統稱,對此本人給予更正釐清.
“移柩”之後,在“祭壇”前擺上“五牲”,擧行“家祭”。遺族、女婿、外家“饌牲醴”祭死者,謂之“祭棺”,俗又稱“起樵頭”“起車頭”或“祭車頭”,“車頭”是“樵頭”的訛音,都是“棺樵頭”的略稱,外家來“起樵頭”時,喪家須全體出來下跪“接外家”。
所有祭品於祭後由祭者攜回,喪家必須包相當於牲醴價值的錢,以爲回禮。因此穩賺不賠。一些“歹外家”便可因此多“僎牲醴”來敲詐,引起喪家不滿,是一種陋習,今此俗已廢。
“祭棺”開始,先由“孝男”以下遺族著孝服行“三跪九叩頭”之禮。然後孝男跪到祭桌下向來祭者拜謝。外家先拜,接著女婿、外甥、孫婿皆行三跪九叩頭之禮。孝男一人在祭桌下涕泣,其馀遺族在兩邊跪著“綴拜”。孝男涕泣未必出於本心,故俗譏爲“歕塗粉”。
整個過程皆由“禮生”主持,“禮生”從前都是知禮的文人,會做祭文,念祭文。其副手謂之“副生”,或稱“貼生”。祭拜時,舖席,席前放一大碗水,內放沙,插“茅仔”,謂之“茅沙”。第一次跪拜時,“副生”斟酒,“禮生”唱道:“酒灌茅沙”,拜者倒酒入“茅沙”。“副生”再斟酒,“禮生”唱道:“一奠酒 ─”,祭拜著一拜,副生斟酒,禮生唱道:“再奠酒─”,一拜,再斟酒,禮生唱道:“三奠酒”,一拜,副生將酒杯收去,把酒倒入另一碗中,禮生唱道:“興 ─”,站起來。禮生唱道:“拜─”,下跪三拜。禮生唱道:“興─”,再起立,禮生唱道:“拜─”,下跪三拜,共“三跪九叩頭”。“奠酒”是向死者敬酒。“酒灌茅沙”可能是拜土地公,沙代表墓,茅草所以護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