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食.喪宴】
喪宴可分為兩梯次,辭客後立即舉行喪筵,上山家屬返主後另開一次筵,有些地區喪筵一律在返主後一次舉行,也有地區出殯前先舉行喪筵,餐畢再啟靈出殯,並無固定時間,其目的是因喪禮時間較長且如逢用餐時間,喪家則備簡便餐點供親友果腹,喪宴只供果腹,不可鋪張,有些傳統地區會在返主後,將喪筵菜餚放於停柩處,家人一同蹲於前食之,謂之吃「三角肉」,現今也不多見。
而於殯儀館行出殯禮時,現今喪宴都省略之,但仍有重禮數者會另行準備蛋糕、餐盒供來賓取之,或於地區性餐廳舉行,既衛生又方便,更不必擔心桌次問題。
【火葬-晉塔安座】
到達納骨處,通常都由當地管理人員協助晉塔,或於良時入座即可,在入座儀式前,準備祭品先行祭拜亡者,並由長子代表家眷口唸:「繫維歲次○○年○月○日○時,○○○之靈骨,由孝男○○○與眾孝眷人等,一同供請安奉於○○○○○寶塔,○樓,編號○○○座○向○的福穴寶地(或○府佳城),今日吉日吉時福遷安奉於此,祈求地藏菩薩護持,無沖無煞,無禁無忌,晉塔安奉,吉祥順利,庇佑子孫身體健康,事業順利」。
家屬三拜後等待良時入座,燒化紙錢即告圓滿。
【墓碑(牌)】
墓碑的材質都選用「花崗石」,台灣本地早期只生產「大理石」,所以,由唐山來台的貿易船所帶的壓艙石---福建的青斗石,被普遍應用於墓碑雕刻。
墓碑主要的記載事項為:
(1)堂號:所謂的堂號也就是地名,主要是讓看到墓碑的人,知道葬身於此的人其祖宗流派。
(2)上款:墓碑的立碑時間,從前均採朝代年號的天干地支,如「民國丙辰冬建」、「民國庚申夏修」等,部分使用西元紀年的,以宗教信仰而定。
(3)中款:墓碑之中款書寫埋葬者的名號,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的順序排列,通常以七字、十二字或十七字均屬老。如「顯考X公XX墓」。
(4)下款:下款書寫立碑人的身分,理論上是不書寫「陽世」人名,這是避免被祭拜而損陽壽,文字上的字數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的順序排列,採用六個字的「生」,如「X大房子孫立」。
【巡山】
安葬後次日或第七日,孝眷至墓地查看墳墓有無異狀,稱之為巡山。
因為從前逝者戴了一大堆金飾玉器入殮,在安葬當天被竊事件時常發生,目前已不流行陪葬金飾,故「巡山」已流為形式,而合併於出殯當天舉行。
孝眷著素服攜帶壽金、刈金及三牲拜墓旁之后土(土地公),並準備銀紙、香、五味碗、紅龜、蠟燭、芋、蛋、烏豆等祭拜亡者,再燒銀紙,查看一下墓地然後回家。
【完墳】
葬禮結束後,巡山時同時檢視墳墓是否修築妥當,若無任何不妥,挑選一吉日舉行完墳祭拜儀式,稱為「完墳」又稱「完山」。
子孫準備牲醴一副(拜土地公用)、五味碗(十二菜碗)、水酒、紅龜、紅圓、發粿(團圓昌發)、湯圓(表示新居落成)、金銀紙、燭、炮、鮮花等祭拜物上墓燒香祭拜。
先用牲禮一付祭拜后土。
然後用五味碗、酒餚、紅龜、紅圓、發粿、湯圓。金銀紙、燭、炮、鮮花於墓前祭拜,有些地區則攜同孝燈、孝旛或幢旛一同在墓前祭拜。
祭畢時將孝燈及孝旛、幢旛一同燒化,然後換下喪服著素服回家。此種儀式又稱「巡灰」及「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