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心理學

( x )1. 根據學者肯尼斯‧林(Kenneth Ring)對「瀕死經驗」的研究,發現有瀕死經驗者會更害怕 死亡。 

( o )3.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認為我們在發展人生八個階段任務時,最重要的是要能「活躍參與」。

( x )4. 青少年有如狂風暴雨般地存在於成人社會的邊緣,若想要青少年變為正常這件事的本身就 不正常。(p.299)

( o )5. 並不是每個成年人的死亡概念都等於成熟的死亡概念。(p.331)

( 3 )1. 亞隆(Yalom)的一名病患有嚴重的人際恐懼症,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居然奇蹟式地復 原了,他將這種情形稱為(1)死亡恐慌(2)防衛機轉(3)邊界處境(4)以上都是 (5)以上都不是。

( 1 )2. 法蘭克(Frankl)所提出的是(1)心靈動力學(2)精神動力學(3)存在精神動力學

(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198)

( 4 )3. 下列哪一項屬於學者(Metzgar & Zick)認為提供兒童死亡教育的法則(1)教育 (2)溝通(3)認同(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287~288)

( 2 )4. 學者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死亡教育(1)不被青少年接受,所以沒有意義 (2)能顯著提昇參與青少年的死亡覺醒、正向的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並降低死亡焦慮 (3)由家長來教育最好(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317)

4 5.  余德慧與石佳儀認為,當常人面對死亡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哪一種防衛機轉1)與我無關(2)不可能自己會死(3)對他人死亡的漠然(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339

x 1. 根據學者卡斯騰鮑(Kastenbaum)對「瀕死」的定義,當事者不一定要知道自己將要死亡。( o 2. 凱利(George A. Kelly)將「死亡威脅」定義為:對即將發生個人核心角色結構完全改變的     覺察。

x 3 . 國外學者捷瑟、王、雷克(Wong, Reker, Gesser)認為在文獻上經常互換來使用「死亡 恐懼」(fear of death)與「死亡焦慮」(death anxiety)是恰當的。(p.73~74

o 4. 貝克(Becker)認為人類的生活形態是維生的謊言。(p.109

o 5 .基督教認為死亡是上帝對人類原罪與不義的懲罰。(p.145

3 1. 後續學者發現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的瀕死五階段心理反應與行為模 式,這五個階段出現的時間與順序(1)一定是循序漸進的(2)是有一定規律的 3)並無一定的規律(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8

1 2. 下列哪個國家最先以「腦幹死」為判定腦死的依據(1)英國(2)美國(3)我國

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26

4 3. 貝克(Becker)認為兒童為了維護自尊,從小就會(1)全面性地壓抑本身所有的經驗 2)使用防衛機轉(3)創立內在世界(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109

2 4. 認為個人的生命週期為兩次生死流轉的宗教是(1)佛教(2)伊斯蘭教(3)基督教 4)以上都是(5)以上都不是。(p.150

2 5. 佛教認為生命流轉方向的決定因素是(1)因緣(2)業(3)四聖諦(4)以上都是 5)以上都不是。(p.139

心理防衛機轉的種類:


1、逃避性防衛機轉:
     (1)壓抑  (2)否定 (3)退化  (4)潛抑

2、自騙性防衛機轉:
     (1)反向作用  (2)合理化  (3)抵消
     (4)隔離  (5)理想化  (6)分裂

3、攻擊性防衛機轉:
     (1)轉移【替代作用】 (2)投射

4、替代性防衛機轉:(1)幻想 (2)補償

5、建設性防衛機轉:(1)認同 (2)昇華

 

心理防衛機轉的種類:根據George Vailant(1977)提出的分類:
1.自戀性(narcissistic)或精神病性(psychotic):否定  扭曲  投射

2.不成熟(immature):內射  退化  幻想

3.神經質性(neurotic):潛抑  隔離  轉移  反向  抵銷  補償  合理化


4.成熟(mature):壓抑  昇華  利他  幽默

有關死亡,特別是其心理社會方面的研究。它涉及一般所理解的死亡概念,尤其是瀕死者的反應。從瀕死者處可以學到許多如何對待死亡降臨的知識。雖然在醫學或文學中始終把死亡作為研究的對象或主題,但是在出版了幾本有關專著後,死亡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才得到發展。這些書籍包括法伊費爾(Herman Feifel)編的《死亡的意義》(1959)、卡斯騰鮑姆(Robert Kastenbaum)和艾森貝格(Ruth Aisenberg)著的《死亡心理學》(1972)。心理學家一般都同意有兩個關於死亡的全面概念有助於理解生和死這兩個同時發生的過程。「我的死和你的死」這一概念指的是這樣一種非理性信念︰雖然「你的死」是必然的,可是「我的死」卻可能免去,生命可能延長。第二個概念「部分死亡和整體絕滅」則指另一種信念︰隨著親友的死亡,人便感受到喪親亡友的悲痛,因此也便接近了「部分死亡」的境界。這些感受渲染著個體對更大的個人損失(其頂點是失去生命)的態度。

  1969年瑞士出生的精神病學家屈布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將死亡過程概念化為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以及接受。雖然大多數死亡學者接受這種分期,但他們也認識到,這些階段並非規律發生,更無固定順序。此外,屈布勒-羅斯的這五個階段僅是對於使個人遭受損失的許多情境的一種普遍反應,而並不必定是專門針對死亡。瀕死的人很少會按著一個規律的,有明確分期的順序發展。有些人可能先是接受,然後又否認;另一些人則可能從接受到否認不斷反覆。死亡學的研究涉及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對待喪親亡友及個人悲痛的處理方式以及安樂死、器官移植和知情允諾等醫學倫理學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0916969434 的頭像
    0916969434

    阿部的殯葬筆記本

    0916969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