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題(每題 3 分,共計 75 分)
1. [O] 生死學一辭源自美籍華人哲學家傅偉勳的著作。P.4
2. [O] 華人生死學以「後現代儒道家」立場,強調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的信念。P.10-11
3. [× ] 從社會科學看生死主要採取「演化觀點」和「分子觀點」。 P.32
4. [O] 基因治療需要有監控機制,避免演變成「優生學」或基因歧視。 P.34
5. [×] 研究指出對於末期癌症病人施行心肺復甦術比對心律不整者施行更有效益,因為可以大幅提高
存活機會。P.50
6. [×] 英國與台灣都是以「全腦死」作為腦死的診斷依據。P.52
7. [O] 醫學強調疾病的治療與治癒,護理強調人的照護與關懷。P.46-54
8. [×] 安寧緩和醫療與安樂死的意義相同。P.56
9. [×] 庫布勒區分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心理認知過程為五時期,分別是否認與隔離、氣憤、抑鬱、自
殺、死亡。 P.63-64
10[×] 3-6 歲的孩子可以認知「死亡是不可逆的」。P.66
11[O] 艾瑞克森提出老年人最後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為「自我整合」,認清自己的健康危害因子並調整
生活方式,以及面對家人或自己的死亡等。P.70
12[×] 台灣老年醫學會與台灣家庭醫學會,是主要推動台灣安寧緩和醫療運動的社會團體。 P.74
13[O] 涂爾幹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個人融入社會的整合太低,會強烈影響該社會的自殺行為,
預防社會自殺率偏高的最好方式,是改善社會情境。 P.75
14[O] 媒體常見的靈異節目或是殭屍影片,可能造成孩童不成熟或是不健康的死亡概念。P.104
15[×] 與孩子討論死亡的指南中建議,可以用影射的語句,例如:「他長眠了」、「走了」等句子。 P.107
16[O] 死亡教育視「生」與「死」為一體兩面,思考死亡其實是思考生命,認清何為永恆,因而調整
價值秩序。P.109
17[×]「預立指示」是指對自己在疾病末期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預先作出財產的分配指示。 P.112
18[O] 喪親者在親人過世後,會經歷到麻木、思念與尋找、崩解與失望、以及重組等不同階段,從覺
知失落的發生直到由悲傷中回復的過程稱為「悲傷歷程」。P.136
19[O] 喪親悲傷的高危險群包含死亡完全沒有預警、缺乏社會支持、與逝者依賴關係高、憂鬱的過去
病史等。 P.138-139
20[×] 雙軌擺盪模式是指喪親者一定要先接受失落才能走出悲傷。 P.140
21[×] 悲傷輔導的原則是要減少喪親家屬的失落現實感,以避免過度傷心,指導兒童要堅強,表現超
齡成熟才能減少大人的心靈負荷。 P.144; P148
22[O ] 臨終的封閉認知是指病人得到絕症,親友與醫護人員絕口不提,隱瞞到底,病人到死都不知道
實情。P.155
23 [X] 「死亡」是一種禁忌,我們應該不計代價,無所不用其極的延長壽命才是正確醫療,安寧療護
並無法促進病人的臨終生活品質。p165
24[O ] 就華人的殯葬文化而言,慎終追遠是觀念形態、行禮如儀為操作形態、陵寢墳墓屬實物形態。
P.184
25[O] 有關提倡樹葬、環保葬、以及規定殯儀館設有悲傷輔導室,都是符合生態或具人文關懷意義的
殯葬文化。 P.187-188
二、配合題(每題 2 分,共計 10 分,單一答案)
1. [ A ] DNR p.116
2. [D ] 複雜性悲傷 p.143
3. [G ] 不對病患造成傷害之外,更要造福其身心是屬於那一項生命倫理原則? p.89
4. [I ] 「未知生,焉知死? 」的思想 p.88
5. [J ] 陰廟供奉 p.96
A.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 B. 生前契約 D. 病態性悲傷 E. 預期性悲傷 C. 預立指示F. 無傷原則
G. 增益原則 H. 道家思想 I. 儒家思想 J. 民俗信仰 K.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