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文化學-講義 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一節(p1-p111) 填充題60% 簡答題40%
第一章 生命歸宿的魂魄文化
原始思維
‧ 人類透過感官的思為歷經數十萬年
‧從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隨著生存技術與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增強
‧人的思維活動逐步多樣化
‧連續性文明,指原始社會與人文靈感思維與神話思維
靈感思維
‧人們以自身質感來理解外在的世界,是透過心靈的直接感受來思考與認識萬
物,體念萬有世界也是充滿生命力的存有。這種原始思維或稱感性直覺思維,
即所謂靈魂生命與世界。
‧人的實有生命與觀念的靈魂生命不是相對立,而是相通對應,稱為靈實相關思維。
‧強化靈世界對人世界的利害報應關係,意識到精靈、鬼靈等惡靈會到人間作祟,造成疾病、死亡與不幸事件發生。
神話思維(觀念性的精神活動)
• 對靈的理解與表述能力
• 以實存界與生體驗
• 創造出多采多姿的靈世界
• 傳達人對超自然的嚮往與追求之情
• 能運用語言來強化
• 靈世界具有主宰宇宙的生命能量
原始宗教(外化行為方式與集體實踐)
• 歸納出特徵:
曼那-mana、禁忌-tatoo、巫術-magic、物神崇
拜-fetishism、精靈崇拜-animism、亡靈崇拜-dead worship、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
植物崇拜、動物崇拜、圖騰崇拜、性器崇拜、至上神崇拜、神話、獻供物、禮儀。
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
• 人的靈性與萬物的靈性相互滲透混雜
• 肯定自然界的神靈能以其超越的力量來主宰宇宙與社會生存秩序
• 由行為來交感神靈來導致自然規律與宇宙秩序的改變
• 人的行為與自然萬物的靈性相結合
• 深信人與萬物有著靈性的血緣關係
• 人類的生命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
• 生死有如晝夜交替與季候流轉的自然變化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
• 意識到與自然的分離,關注到自身存有的生命內涵
• 發現人類生殖的傳承關係
• 釐清男女間的性活動與懷孕生子的相關性
• 找到血緣相繫下自親根祖先
• 肯定進而崇拜兩性交媾的生殖器
• 重視人類代代相傳的旺盛繁衍能力
• 亦是到死後靈性會離開肉身成為鬼魂
• 鬼魂是能相通餘人的靈性能降禍賜福
• 穩定人的靈性與鬼魂之間的合諧關係
• 亡者的靈魂是與家庭相繫,能保佑族群的綿延發達
求優需求的生命德性-求美
• 人類的最早藝術活動
• 對神靈的頂禮膜拜,是集體來自於信仰感情的約定動作
• 產生繁複的祭典禮儀與華麗的神廟祭壇
• 傳達人們追求觀念與精神優化的生命實踐,精緻自身的生存環境
求優需求的生命德性-求真
• 人可通向鬼神甚至與鬼神合一
• 人得可以相應天德,人到可以印證天道
• 不單是祈求神靈的保護與庇祐,還要與神靈象徵的超能力相接
• 人與神靈不可互相宰制,而是相互相應
求優需求的生命德性-求善
• 神人交通各種禮儀行為導向人性道德至善
• 鬼靈是有害的靈體,危害人們的生存秩序,產生禍害疾病,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惡靈
• 神靈是有利的靈體,會庇祐人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平安吉利,是樂於親近取悅的善靈
• 人們經由儀式邀請神靈來制鬼靈,即是以「靈制靈」,或稱「以神制鬼」
• 人們長期自我意試探尋的智慧結晶,通過非我的靈世界的信仰來確立自我的生命體認
• 原始宗教的生命觀已確立了人性本善的機原則。
• 人們長期自我意試探尋的智慧結晶,通過非我的靈世界的信仰來確立自我的生命體認
• 原始宗教的生命觀已確立了人性本善的機原則。
靈魂的歸宿世界
靈魂觀念的發展
• 靈魂與肉體不是二元對立,是緊密的結合
• 靈魂主宰著人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是生命動力的源頭
• 靈魂不會因肉體死亡而死亡,以變形的方式獲得再生
靈魂不滅的觀念
• 原始社會觀念已經成型
• 人死後靈魂不會消失,附入某中動物來延續生存
• 圖騰祖先可以化身成為人,人死後也可以化身成為圖騰
• 人與圖騰可以互相轉化,死亡成為斷絕現實時間而回歸另一永恆時間的歷程死亡不是生命的終了,而是到達再生的過程,所謂成住壞空的原型循環
• 人與動物或與鬼神的靈魂可以互相轉化
• 生命外在形式可以轉變,靈性則是永恆長存
• 靈魂是超越生死或生死相繫的存有,能在生死中流轉不息,跳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先秦的魂魄觀
‧魂魄為生命核心存在,魂與魄為共生關係
‧魂魄相應於鬼神,即魂氣與神相通屬天,魄氣與鬼相通屬地,死後靈魂各有
所歸,後來把這種歸宿的生命統稱為鬼
‧靈魂觀念到了人文社會沒有消退,反被宗教消化吸收而發揚光大。
‧佛教的業報因果與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牲、惡鬼)
‧ 基督宗教有靈魂的觀念,人是短暫,神才是永恆,死亡是不可迴避的事實,不是消極的人生終結,對上帝的信仰中,通過耶穌的救贖在死後進入天國,得到永生。
死後靈魂的去處
原始社會死後靈魂的歸處-雜居人世
• 人鬼神原本就是居住在同一世界
• 靈魂的鬼神生命也是留存在人間彼此和平相處,但是有時鬼靈會作祟人間,產生疾病和死亡
• 人們企圖引進神靈的力量來制鬼靈,以護佑人世的合諧與平安。
• 人受到鬼靈的干擾,但也可以獲得神靈的庇祐
原始社會死後靈魂的歸處-轉往他處
• 三種說法:在地面上,在地底下,在天上。
• 在地面上-在人世間的某一個地方,靈魂仍在地面上活動,如幽都或是崑崙山
• 在地底下-黃泉為地下死靈的歸所,以產生上方為天界,象徵未來;中間為人界,象徵現實;地下為隂界,象徵死亡與過去。
• 在天上-反映了人們死後成神的願望,期待靈魂可以升天,與神靈同在左右,以上天之齡來福祐子孫。
原始社會死後靈魂的歸處-轉往他處
• 先秦魂魄觀念的流傳,謂魂盛者為神,死後上升於天,伴隨在上帝左右,魄盛者為鬼,亡後流處於地下,能降禍賜福於人間,有功德也可以直接由鬼上升於天為神
• 升天入地的觀念,隨著佛道教的傳播,發展成天堂與地獄之說,是人死後必然歸屬的兩個世界。
佛教與道教
• 佛教認為修十善業及禪法,死後可以往生天上,反之入地獄很難再出
• 道教有關天堂與地獄的說法是雜說紛紜,但不外乎善者入神界,惡者入鬼域
死後世界的生活型態
• 人們期望死後的世界是生前是的延續,企圖藉由殯藏與祭祀方式,將亡者的靈魂平安的送到另一個世界。
• 死後的世界延續人間原有的生活制度,不管是天上或是地下仍採取上下統治階級
死後世界與殯葬文化
面對死亡的殯葬文化
• 屍骨周圍撒有赤鐵礦粉末
• 身上配戴飾器
葬式多樣化
• 葬法有單身葬、男女合葬、同性合葬
• 墳主的體位有仰身、俯身、直肢、屈肢
• 陪葬器物形制、組合與墓坑形制
殯葬文化可分成三層-表層的實務文化、中層的禮儀文化、底層的觀念文化
表層的實務文化
• 表層文化是以物質形態或物化形式的表現,是外顯形式可以令人一目瞭然,如棺槨
• 各式葬法-土、甕棺、衣冠、懸棺、塔葬,以及無存留的火葬、天葬、水葬、野葬、樹葬、腹葬。
• 先民對遺體的消滅與保存有不同的看法
• 喪服制度-喪禮中喪服的服飾變化是全方位的
•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大等級,每一等級的衣、裳、冠、帶、履、杖均不同
中層的禮儀文化
指人的行為活動或語言文字的表現方式,是摸不著但是可以看得見、聽得見,此層可稱為儀式層或社會層,自古流傳下來的殯葬禮儀,雖然禮儀的外在形式會隨時空變遷,但是內容是有相似或互通方式。
1.初喪禮儀(瀕死到初死階段)-讓亡者能坦然與尊嚴的面對死亡,也讓喪親者調是生死離別的哀痛。有臨終的正寢、初死的招魂、訃告的報喪、襲屍的入殮等儀式。
2.治喪禮儀(入殮到出殯前的停柩階段)-時間長短依個人的社會階級不同。有安靈的魂帛、守孝的成服、探問的弔喪、朝夕的哭奠、功德的作七等儀式
3..出喪禮儀(從移動棺柩到入墓安葬)-其基本儀節有吉時的擇日、追悼的奠祭、輓歌的哭喪、出葬的啟靈與送葬、入墓的安葬、返家的辭靈等儀式。
4.終喪禮儀(出殯後三年內是孝子服喪的時期)-有滿七的除靈、百日的卒哭、對年的小祥、三年的合盧等儀式
底層的觀念文化
所謂深層文化是指人的意識型態表現,是內隱與無形的,是不易察覺的觀念系統,
可以成為精神層或觀念層。如靈魂與生死觀念,是永世流傳難以變異
(一)生死相續
生而死與死而生是一體相承,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種型態的再生,肯定生命形式是相連續的,死亡只是一種表象而已,形態或許會經歷過各樣的轉變,但生命的本質是可以長存的。
(二)死而不絕
生命是永久的,肉體只是暫時性的物質存在。生命的主體為「心」,心相應於天地之心,可以參贊天地的化育,維持宇宙運行的秩序。
儒家繼承了祖先崇拜的觀念,主在血緣的連鎖關係下,加阻的命脈是延續不絕,前一代的志業可由下一代延續。
(三)以生制死
• 強調以生的價值來解消對死的恐懼
• 經由生來充實與擴充人性的自我圓善肯定生是用來造就永恆不死的精神生命,可以避免死亡的遺憾
• 儒佛道三家,均以有限的「生」來領悟無窮的「道」
• 每一生命都可以象徵普遍永在的宇宙,無形中客服與戰勝了死亡的威脅。
(四)以死教生
• 不僅死亡是必然的,還能以死亡儀式的歷程來教導人們體悟生的價值。
• 人們勇於承擔死的責任,盡心盡力地參與喪事,在安頓死者的同時可以啟示生者
• 有序的禮儀操作過程中,教導人們對自我生命價值的反思
• 死亡的儀式參與來領悟生命的傳承作用,激發出承先啟後的歷史承擔與自我負重的責任感
• 殯葬一是廣泛的流行,顯示已死教生的觀念早已深化為集體共有的文化意識。
• 儀式不斷演練與踐履,死亡不再是破壞和諧之惡,反而在禮儀的過程中,來成就人倫之善
第二章 永恆安頓的喪葬文化
從原始社會以來的各種葬式
• 主要為保存遺體
• 主要為消滅遺體
土葬
火葬-是指火焚燒遺體,再將骨骸或骨
灰加以處理的葬式
火化後的其他葬式-是指火焚燒遺體,再將骨骸或骨灰另移他處,加以處理的葬式
水葬-將王者遺體投入於江河湖海等水
中的葬式,或稱自然葬,可分為
直接水葬或間接水葬
天葬-又稱露天葬,或稱鳥葬、
獸葬、野葬、棄葬
樹葬-可視為天葬的一種,或稱風葬、掛葬、空葬、懸空葬
甕棺葬
堐葬
不腐葬
其他葬式
各種墓葬制度
遺體入棺的葬法
• 一次葬
• 二次葬
• 仰身直肢葬
• 側身直肢葬
• 蹲式屈肢葬
• 臥式屈肢葬
• 俯身葬
• 割體葬
葬具與棺槨制度
墓式與墓地制度
墓上建築
帝王墳墓
各種隨葬與明器
人牲與人殉
隨葬寶物
食衣用品
生產用具
生活用具
禮器武器
娛樂用具
裝飾用品
模型明器
其他葬物
當代喪葬文化走向
(1)喪葬的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
(2)喪葬的事業經營與發展面向
(3)死亡禁忌與鄰避行為的化解
第三章 慎終關懷的喪禮文化
喪禮的文化內涵
一、祖先崇拜與喪禮
不要降禍,要求庇祐與造福子孫
死後亡靈成為祖先:
• 遺體必須妥善處理
• 安頓靈魂的歸宿
• 發展豐富多樣的喪禮文化
• 講究墓地的方位選址
• 墓坑的排列方式
• 屍體的放置位置
• 禮節與祭祀活動的進行
喪禮是生者為亡者而制定,必然是依生者
對生命的認知而來的行為設計,主要是來
自於靈魂即死後世界的觀念,產生兩種複
雜的感情:
• 一是不捨親人死別的哀痛
• 二是害怕亡靈回來作祟
喪禮的目的主要在於化解生命的死亡課
題,以儀式結構來設計與展開:
• 一是引魂歸隂
• 二是祭祖安位
二、先秦的孝道觀念與喪禮
• 亡者的鬼靈納入到祖先的宗法體系中,強化父系血緣全體間的倫理結構。
• 穩定社會倫常秩序
• 建構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倫理上
• 生育子女與傳宗接代的責任,延續著原始社會的生殖崇拜
三、喪禮的等級與制度化
• 棺槨:天子7、諸侯5、大夫3、士2
• 陪葬禮器:天子9鼎8簋、諸侯7-6、
大夫5-4 、士3-2
• 喪禮名稱:天子崩、諸侯薨、大夫卒、
士不祿、庶人死
• 喪期:天子7日而殯7月而葬,諸侯5-
5 、大夫、士、庶人3-3
• 儒家:厚葬(貴族顯示炫耀自身的地位
與財富。孔子主張不在物質的奢
侈與誇富,而重在內在精神性的
至哀與至戚)
• 墨家:薄葬(墨子反對厚葬久喪,符合
當前的需要)
• 道家(老莊):順應天道的生死觀念(厚葬是違反自然與人性,禮儀是用來幫助人們在精神復歸自然,重視安時而處順,反對繁文縟節。
•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齋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
喪禮流程分為四大階段:
臨終禮儀,初終禮儀,殮殯禮儀,安葬與葬後禮儀。
一、臨終禮儀
• 內外接埽:改華服為素服
• 撤縣去琴瑟:停止音樂
• 寢東於北牖下:北邊的窗戶下,頭朝東(吸納東方之氣)
• 廢床:如嬰兒的始生在地,有生氣再起的象徵
• 撤褻衣:換新衣
• 體一人:指誦手足四體各有一人服侍在旁
• 男女改服:指賓客來訪穿朝服或深衣
• 屬纊以俟氣絕:
• 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或反之
二、初終禮儀
• 復禮
• 易服:換上喪服
• 訃告
• 沐浴
• 飯含
• 襲尸
初終禮儀-台灣習俗
• 徒舖或搬舖
• 交待後事或遺言
• 分手尾錢
• 沐浴化妝
• 穿壽衣
• 宗教法事
• 為銘:銘旌或明銘或旌銘
• 設重:以木作靈牌,置於中庭,為亡靈的象徵。將銘旌覆蓋重上,是喪事第一天必行的儀式(臨時的牌位)
天子9尺、諸侯7尺、大夫5尺、士以下3
尺,寬為長之半,葬禮後掩埋之
• 燒轎:
• 做譴爽:
• 腳尾飯
• 變服
• 吊九條
• 報喪或覓喪
• 乞水、套衫
• 守舖
• 接板
三、殯殮禮儀
• 小、大殮
• 封丁禮:束棺,縮(縱)二橫三
• 穿喪服
• 朝夕奠及朔望奠
• 賻贈
• 朝祖奠及大遣奠
• 辭生:人間最後一餐
• 放手尾錢
• 割鬮儀式:用麻絲與亡者切斷,生死分離
• 入殮:各式物品
• 收烏、封柩、封釘
• 豎魂帛
• 供飯儀式
• 守靈:柩旁敷蓆而眠
• 答紙
• 擇日擇地
• 告別奠禮
• 起車發引
• 跪謝辭客
四、安葬與葬後禮儀
• 虞祭:安定亡者靈魂
• 卒哭(百日祭)
• 附祭
• 小祥
• 大祥
• 禫祭
安葬與葬後禮儀-現今儀式
• 巡山
• 完墳
• 除靈(清氣靈)
• 做百日、做對年(小祥)、做三年(大祥) 、合爐
• 做新祭及生日祭
• 檢金
喪禮文化功能
ㄧ、喪禮的傳承與變遷
喪禮原本就是人們集體性外在操作的文化,會隨時空有所發展與變遷:
• 因襲:喪禮本身有穩定的深層文化結構,有繼承性、同化性、內聚性
• 變遷:有因地制宜的喪禮文化(遷躍性、分化性、擴展性)
二、喪禮的心理與教養
• 喪禮的實踐是生者,生者推動才有喪禮,乃為調適生者情感為核心而法展而成,用來撫慰生者哀傷的心理情緒。
• 經由儀式的設計,讓生者情緒得以宣洩,使生者可以逐漸地鬆開與亡者的情感連接,進行心情的重新調適。
三、喪禮的倫理與實踐
• 喪禮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以禮儀的道德認知與規範行為,合乎天地間的禮序。
• 以人性為核心,來關懷人與尊重人,肯定每個人生命存在的權利、價值與尊嚴。
• 殯葬業者亦要「以人為本」
四、喪禮的調適與更新
• 社會在變,儀式流程是可以簡化與調適
• 不能跨耀設備的新穎,而忽略生命的價值。
• 強化儀式的生命教育,教導人們勇於面對死亡的生命現象,內化完善的人格品質,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涵養
第四章 稱情立文的喪服文化
喪服制度的形成
一、喪服制度的起源
• 起源甚早,西周康王時已完備
• 喪服是用來調解悲哀情感的最佳象徵禮儀器物。
• 喪居制度是維繫宗法制度
• 喪服的輕重、喪期的長短,以亡者為中心,按其家族血緣的關係親疏遠近而訂定
二、五服的喪服制度(P104)
• 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 喪服是以三(父母、己身、子女)為五(加祖父母及孫子女),以五為九(加上下各二代)。
• 上殺、下殺、旁殺(旁系血親)
• 九族五服
• 父黨、母黨的宗親。
• 喪服服飾主要包括:衰裳、首服、絰帶、鞋飾、手杖
• 喪服是以三(父母、己身、子女)為五(加祖父母及孫子女),以五為九(加上下各二代)。
• 上殺、下殺、旁殺(旁系血親)
• 九族五服
• 父黨、母黨的宗親。
(一)斬衰
喪服中最重的一種服飾:
子為父、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父為長子、為人後者為所後之父(繼父、養父)、妻為夫、妾為夫、未嫁女、嫁女返父家為父(降服)、公士大夫之眾臣為君、承重孫為祖。
(二)齊衰
喪服中次等的一種服飾,在於牡麻布衣可
以加以縫邊,即斬與齊最大不同處,可分
為三年、一年杖期、一年不杖期、三月等
四種:
• 三年為:父卒為母、為繼母、為慈母、母為長子。
• 一年為:父在為母、夫為妻、出妻之子為母、為改嫁之繼母。
服齊衰不杖、改著麻履有22種:
為祖父母、為伯叔父母與在室之姑、、、
服齊衰三月有八種:寄公為所寓 居國之 君、、、
(三)大功服
以衰裳用大功布(粗麻加灰鍛鍊而成),分為
三種:
成人(指亡者已成年)大功九月服(有15種)、殤(指亡者未成年)大功九月服(長殤)、殤大功七月服(中殤)。
長殤:19-16歲、中殤15-12歲、下殤11-8歲,
不足8歲無喪服
(四)小功服
其布較大功布較細,其服制為五月,分為成人小功與殤小功二種:
成人(指亡者已成年)小功三月服(有11種)
殤(指亡者未成年)小功五月服(有7種)較重(因下殤夭折的緣故)
(五)絲麻服
其布較細較疏,服制為三月,葬後立即除服,分為成人緦麻與殤緦麻二種:
• 成人緦麻三月服有18種
• 殤(指亡者未成年)緦麻三月服有6種
三、血緣關係下的男女平權
• 喪服制度親屬關係區分為:
君臣、直系、傍系、外親、姻親
• 親屬關系有:
父黨:直系與旁系血親
母黨:以母親為核心的外戚血緣
妻黨(婚姻而成):血親之配偶(伯母、姑丈、舅母、姨父)、配偶之血親(妻之父母兄弟)、配偶血親之配偶(夫之姊妹之夫)
• 宗法制度以父黨的親為中心,建立在男系祖先的血緣傳承上:
• 世系的計算、財產的繼承、婚姻關係、居住處所、埋葬地點、隨葬物品
• 以父為尊,妻為夫服斬衰三年,夫為妻服齊衰杖期,父在母亡服齊衰杖期,父已亡時母亡服齊衰三年
• 未嫁女(含嫁女離婚返家)
• 嫁女必須降服